学会「少紧盯」、「别老想」、「省规划」,帮助爸妈走出焦虑

发表时间:2025-02-12 点阅:1488
Responsive image


Photo by CDCon Unsplash
 

一点不夸张,几乎每天都有忧心忡忡的大人,想要找我商量「现在年轻人」出现的各种问题,这些问题不外乎:

「为什么孩子在家老是臭著一张脸?问了他老半天,就只会用一句『不知道』敷衍,但是看他跟同学倒是有说有笑,莫非现在年轻人都是这副模样?」老爸边问边摇头。

「我们家爸爸平时在外地工作,比较忙碌,难得碰面,父子俩却每每为了课业成绩大吵。现在年轻人讲话冲,我夹在中间,真的好为难……」妈妈讲到眼泪都快掉下来。

「现在年轻人整天抓着手机一直滑,更离谱的是,只是唸他们两句就嫌管太多!唉,真不知他们以后要拿什么本事在社会立足?」老师一脸无奈地说。

这些在大人口中,问题很大的「现在年轻人」,就是已经进入「青春期」,正在学习怎么转大人的青少年孩子们。


 
更早熟的小大人,也是更晚熟的真大人
   

现在的年轻人既是更早熟的小大人,又是更晚熟的真大人。

以往对于青春期的定义是国、高中生,也就是十二到十八岁。但如果是以医学定义来看,青春期从分泌性腺激素开始,过去这样的生理现象,通常发生在十四岁的孩童身上,然而随着医疗、卫生改善、营养愈来愈好,现在有许多十岁孩童,已经出现了青春期的征兆。

以女孩为例,在英、美等高度开发国家,十二、十三岁的女孩就有超过半数进入生理期。因此也开始有人主张,青春期应该提早从十岁计算起。况且从小接触更多元网路讯的的他们,很多想法、观点也的确开化得更早。

另一方面,因这个世代家家户户生得少,父母往往投注更多资源在孩子身上,于是被照顾得更周全的他们个个都「头大四肢细」似的,成了想特别多,又超怕因选错而失败的慢熟世代。

根据行政院主计处资料,在二○二三年台湾男性初婚年龄约为三十三岁、女性为三十一岁,而平均生育年龄达到史上新高的三二.四岁,相较于十年前提高了近一岁。当晚婚、晚生,加上经济独立也晚,象征著现代年轻人的青春期正向前且往后的「延展」。



长达15年超长青春期,父母陷入长期焦虑


仔细想想,青少年孩子的叛逆、冷漠,的确大多是从国小的中、高年级开始。许多父母不禁感叹道,那个原本乖巧可爱、贴心温暖的小心肝,怎么长大以后就「变身」成了,动不动就嘶吼咆哮、甩门出走的大暴龙?

这种「爸妈动辄得咎、子女情绪高涨」的亲子冲突,通常会在孩子的国、高中(职)时期进入高峰,等到孩子二十多岁出了社会,情况才会稍稍缓解。

如果从孩子开始会「一言九顶」,到他不得不自力谋生的十岁至二十五岁定义为延展的青春期,那么对于所有家庭成员来说,就是一段长达十五年、一个不小心就会「火烧全家园」的漫长岁月。

面对愈演愈烈的亲子冲突,每一位父母都无可避免地处于长期焦虑的状态。于是身为现代年轻人的家长最需要思考的是:在这十几年的「接招」过程中,你/妳自身的能量够不够?

毕竟,孩子的青春期这么长,在平安「下庄」之前,万一爸妈自己的压力过大,弄到连自己也撑不下去,那整个家可是真的会分崩离析喔!

老实说,天底下的孩子何其多,最难教的,就属自己的子女。

其实,大人们要在相对复杂的现代社会里讨生活,能力当然是一点也不差,但为什么就是拿自己家里的「小大人」没办法?说穿了,都因为舍不得孩子受苦。即便爸妈在管教和要求上从未少过,但只要碰上小孩坚决「耍赖」,最终便难以贯彻。


管也不是、放手又不安的教养两难


这么说来,父母该更加严格管教吗?只要曾与子女「过招」几回的家长都知道,严格管教到头来,多以两败俱伤收场。

那么,难不成做父母的要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虚度人生吗?这当然更加不可!任谁都明白「养不教,父之过」的道理。

于是,就有愈来愈多家长被卡在「管也不是」、「放手又惶惶不安」的教养两难中。苦不堪言之际,要是又看到家里那个「理应」愈大愈懂事的小大人,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模样,那明知不该说的难听字眼,就这么脱口而出了!

更令人郁闷的是,刚把狠话放完,回到房里,依旧不知道该怎么做好一个为人父母的角色……因为多年实务经验,我看过无数大人们与青少年孩子互动时的盲点,几乎所有大人都试图想搞懂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,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心态,反而泄漏了父母压根不清楚,自己陷入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局面?

其实,孩子的成长环境正在转变,新世代爸妈的教养议题也在改变。

早期父母来晤谈室,大多是抒发「我家小孩怎么讲不听」的不满;但现在有愈来愈多的新世代爸妈,希望我可以告诉他们:「该怎么跟小孩当朋友?」这代表新世代父母也意识到,他们需要以更同理的方式,去引导、陪伴青少年孩子面对这段转大人的过程。

深入校园近三十年,服务超过一万个青少年家庭,我可以先跟所有的家长打包票:无论此刻你们的亲子关系有多恶劣,一定会有平安度过叛逆期的那一天!只要大人的心能定,没有什么亲子难关是过不去的。期待透过「减法教养」的概念与方法,为那些陷入教养两难中的大人们,服下一颗定心丸。并且帮助你:看懂问题背后的坏(WHY)力量,找出应对的好(HOW)方法。



 ►►本文摘自:《减法教养:青少年家长必修!少紧盯、别老想、省规划, 面对孩子进入「超长青春期」,走出焦虑、得到疗愈的新教养守则